Author Archives: 王 淑娟

PXE网络全自动安装Linux [转载]

利用PXE网络全自动安装Linux,可以实现整个安装过程的无人职守,也不需要手动点击,非常方便快捷.       在上一篇的博客中,我写了利用PXE从网络安装Linux,其中,已经架设好了一台Linux服务器,我还是用Putty登陆查看相应的服务是否已经启动:   可以看到,nfs服务已经启动:   挂载光盘,这里我们可以将光盘的内容拷贝到一个目录下,在后面输入“NFS directory”的时候可以输入这个目录:   这里可以看到光盘挂载的目录:   然后,新建一台虚拟机,先从网络手动安装一次,将其安装的过程保存起来得到一个脚本. 选择从网络安装:   选择NFS镜像:   自动获取IP地址:   输入NFS服务器名,就是我们刚才的Linux主机,再输入光盘挂载的目录:   稍等片刻,出现安装界面。之后就和我们用光盘安装是一样的,只需点击下一步,进行磁盘分区和输入root密码,最后整个安装过程完成。   登陆我们才装好的Linux系统,在/root目录下我们可以看到有个”anaconda-ks.cfg”的脚本: 此脚本包含了我们刚才安装Linux时的一系列信息,有安装语言,网络选择,磁盘分区等等信息,只需要将此脚本做一些改动就可以实现全自动安装:     我们在服务器上做一些配置   利用NFS加一个共享的目录: 新建目录:/disk 并建立一个自动控制脚本:ks.cfg 将刚才安装的Linux下的“anaconda-ks.cfg”脚本的内容拷贝进来,只需加入NFS服务器的IP地址和共享的光盘目录,其它的都不做改变:   然后在exports文件中加入刚才建立的目录:   /disk *代表任何用户都可以访问,以只读方式和只放入内存中共享: (这里建议大家将光盘内容拷贝到一个目录并且和这个共享目录放在一起,这样安装的时候更方便,速度也更快一些)   下面修改引导脚本: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Linux | Leave a comment

PXE网络安装Linux {转载}

  PXE(preboot execute environment)是由Intel公司开发的最新技术,工作于Client/Server的网络模式,支持工作站通过网络从远端服务器下载映像,并由此支持来自网络的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其启动过程中,终端要求服务器分配IP地址,再用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或MTFTP(multicast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协议下载一个启动软件包到本机内存中并执行,由这个启动软件包完成终端基本软件设置,从而引导预先安装在服务器中的终端操作系统。PXE可以引导多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 95/98/2000/xp/2003/vista/2008,linux等。   PXE最直接的表现是,在网络环境下工作站可以省去硬盘,但又不是通常所说的无盘站的概念,因为使用该技术的PC在网络方式下的运行速度要比有盘PC快3倍以上。当然使用PXE的PC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TERMINAL终端,因为使用了PXE的PC并不消耗服务器的CPU,RAM等资源,故服务器的硬件要求极低。   网络克隆 PXE 现在最为广泛的应用一个是网吧的无盘技术。在有盘领域的网络维护和安装中PXE可以是最好用的网吧系统统一安装和维护的引导技术,PXE的引导速度和稳定性都是一流的! 实验环境:VMware虚拟机 我们只需要一台Linux网络服务器,就可以通过PXE进行网络安装,客户端不需要光驱,不需要系统盘,也不需要软驱.为了方便操作,我用Putty登陆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PXE网络安装Linux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TFTP和DHCP服务器   新建目录并挂载光驱:   安装tftp和dhcp软件包: 配置tftp文件: 将disable改为“no”,添加”-u nobody”任何用户可以访问,保存退出: 然后配置dhcp文件,由于默认安装好之后没有配置文件,所以先拷贝配置文件,再进行编辑: 保存退出: 接下来,我们配置PXE: 在根下新建目录,将PXE的引导文件拷贝至其中: 将光盘上的引导文件拷贝过来: 不同的操作系统,引导文件可能放在不同的位置。对于RedHat9来说,在光盘的“iamges/pxeboot”或”isolinux”下有两个文件:initrd.img和vmlinuz 而这里我用的是Centos3.9 server版,它的引导文件在“isolinux”下 其中,我们需要的主要是initrd.img isolinux.cfg vmlinuz以及后缀名为msg的文件,这里我们将其一并拷贝: 在/tftpboot下建立一个pxelinux.cfg目录,存放默认引导文件 将文件”isolinux.cfg”移动到其中,改名为”defaul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Linux | Leave a comment

(转)Exchange2003-2010迁移系列之二,迁移前的准备工作(上)

以下文章摘自 http://yuelei.blog.51cto.com/202879/459924 Exchange2010迁移前的准备工作(上)          上篇博文发出后,很多博友支持得非常给力,在此一并谢过!也有一些博友反映看得不是很明白,但仍然支持…..本文中首先就环境问题再为大家解释一下,然后介绍如何进行迁移前的准备工作。还有一点要声明,这个迁移系列会写得非常真实,基本可以达到指导实践的水平,所以,内容会比较长,请大家耐心观看。        Exchange2010和Exchange2003的架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Exchange2003只有前端和后端的区别,Exchange2007和Exchange2010都使用服务器角色模型来分配Exchange的任务。我们使用到的角色有CAS(客户端访问服务器),HUB(集线器传输服务器),EDGE(边缘服务器),Mailbox(邮箱服务器)。        CAS负责接收客户端的访问请求,Exchange2010不允许用户直接连接到邮箱存储服务器,必须通过CAS才可以访问邮箱。因此大家可以想想如果CAS挂了会怎么样呢?那肯定都OVER了。因此,CAS需要使用阵列技术实现负载平衡,避免单点故障。HUB角色是负责邮件传输的中央枢纽,一般可以把CAS和HUB角色放在同一台服务器上,因此在上文的拓扑中CAS/HUB用了两台服务器,构成了一个阵列。        Mailbox角色用于存储邮箱,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邮箱服务器必须要实现高可用。Exchange2007实现邮箱高可用的技术有LCR和CCR,Exchange2010中则使用了DAG(数据库高可用组)技术。DAG比起之前的容错技术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无需购买昂贵的存储就可以实现主机级的数据库容错。当然,从性能上考虑,如果要支持几千名用户,最好还是使用专业的存储设备。上了上述介绍,大家应该明白了为什么上文的拓扑中使用了两台Mailbox服务器,命名为DAG1和DAG2。        正常情况下边缘服务器角色应该部署在DMZ区,如下图所示。边缘服务器负责接收公网邮局发来的邮件,完成垃圾邮件筛选后再把邮件转到内网的HUB服务器。由于我们的边缘服务器硬件尚未准备好,因此上文的拓扑中没有设置边缘服务器角色。外网邮局的邮件直接通过ISA发到HUB服务器,垃圾邮件筛选也是在HUB上完成的,其实我们研究了一下,把边缘服务器的反垃圾邮件功能都移植到HUB上了。具体怎么实现,后续自然一一奉上。 一   硬件          根据微软的硬件建议以及最佳实践经验,按照支持5000用户计算,CAS/HUB,Mailbox和Edge角色分布需要的硬件配置如下表所示。   CAS/HUB Mailbox Edge CPU 16核 16核 8核 内存 16G 32G 8G 网卡 1 2 1   二  域功能级别          Exchange2003服务器迁移到Exchange2010对域的功能级别有要求,需要域功能级别和林功能级别至少是Windows Serv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Windows | Leave a comment